借由不断的练习、然而并不执着结果,心灵的变化得以被约束。——《瑜伽经 1.12》
如果说有一个指标定义你是否是一个真正的瑜伽练习者, 那就是你是否有足够的自律每天站在瑜伽垫上; 无论你是在老师的课堂上,还是独自一个人练习, 你都可以自己做一个决定:是否让瑜伽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事实上,在一个人的瑜伽旅途中,通常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一个人走孤单之旅:一个人的清晨,黑暗寒冷的房间,你把自己的身体从床上拉起来托到垫子上。总是有很多的日子,动力败于惰性,单调变成恐惧... 总有很多日子,身体僵硬,疼痛遍身.... 可是,你仍然练习。也会有另外的日子,你就像飘在云彩上,做什么有什么,天空明亮.. 阳光温暖; 你享受你的练习; 这样的日子你仍然练习.... 什么样的日子,都有练习,永远不会缺席。
就这样,你的瑜伽练习变成了一种虔诚的仪式, 融入了你的日常生活, 变成了你成为你要的那种人的重要成分。当一个行为被仪式化,它通常会在每一天的固定时间发生,用来维持它的意志和努力就可以降到最小。这并不是说练习就会变得容易,但是一旦你有了规律性的练习,每天实际走上瑜伽垫这个动作就不会觉得那么难。就像刷牙洗脸,尽管有些日子你很累,回家很晚,很困,或者在出差在外, 但是不管你的感觉如何,你还是可以把刷牙习练瑜伽这类的日常坚持下去,因为它们都是生活中的有机部分。
练习,练习,练习, 既是如此.....
瑜伽是一个人的旅程,其关注点在实现个人的意识觉醒; 尽管我们现在每天的练习看上去是外部身体形态的练习,但是瑜伽深层的意图是不会变的; 不论你练习的内容和水平如何,不管你是练到叁序列的高手,还是静坐达人,不论你练阿汤练艾扬格练哈他,或者走治癒系... 瑜伽原本意图都应该是通过约束心灵的变化而得悟生命真相。帕坦珈利接着在《瑜伽经》的 1.14 中告诉我们瑜伽练习的叁个基本要素:
dridha bhumih - 要建立一个稳固的根基
dirgha kala - 要长期坚持
nairantarya - 没有间断
这样的一个瑜伽的旅程召唤我们的意志和耐心 - 因为这是一个漫长的旅途,一直延续到我们生命的终点 (并在来生继续) - 这样的练习终归可以带来内在的平静。承诺坚持练习,不间断,不仅仅是每天在瑜伽垫上的努力和汗水,还包括在每天都在生活中践行 yama 和 niyama 的瑜伽准则。如此,你的意图就会成为你瑜伽人生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假如你把你的心投入到用瑜伽来探求生命的真相,你在瑜伽垫上的哪怕一点点努力都可以让你得到巨大的回报。
理想情况下,练习应该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进行, 你的身体对有规律的东西最好做出回应, 所以固定的安排可以优化你的练习。就像一个闹鐘可以帮助你设定你内在的节律一样,每一天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练习可以帮助你维持最好的身体机能 - 从消化功能到睡眠质量。
瑜伽体位法练习最好在一个合格的老师指导下起步,这样你日后可以自己确定自己的练习并坚持下去,而不会花太多时间去思考每天的练习内容和练习方法。很多人坚持不下去是因为她们没有遇到适合自己的老师,从而走上疑惑,伤害和混淆之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老师来帮助做一些基础的训练和初始的设定,但是最终是学生自己上路并通过长年不间断的练习让这些训练和设定开始生效。一些学生只能在老师监督下练习,但是真正的转变,大多发生在练习最终变成个人的练习之后。你可以每年花一定的时间去跟随自己的老师,但是终归大多数时间还是你和你的瑜伽垫上的 Abhyasa。
总会有一些日子,你觉得自己可以飞,简直就是个超人; 也总有一些日子,你甚至只能爬到垫子上,半个序列都只能勉强做完; 更多的日子只是不好不坏的日常,只是旅程的步伐的继续,稳定而坚强。练习不需要你表现的完美,只需要你的出现。练习最重要的部分是你每天要摊开瑜伽垫,站上去,拿出你当时有的能量.... 这样做, 你就可以获得力量,改变你的一天,清理你的情绪, 并且强化瑜伽的意图让你能够生活的更加平静。
Vairagya.... 竟然是如此的不执着
《瑜伽经》1.22 说, 瑜伽的修习者有叁个习练的能量投入水平:
mrdu - 轻度的
madhya - 中度的
adhimatratvat - 强度的
但是三种瑜伽修行者最终都可以在瑜伽的旅途上收获修行的成果,如果你不把「成果」的时间维度做为追求对象的话。实际上,有什么可以比的上今天的耕耘和享受练习的此时此刻。也许你可以开悟,这个过程可能是明天,明年,10 年,1000 年... 但是如果今天的练习帮助了你今天的生活,你大可以不必关心 adhimatratvat 的练习可以比 mrdu 的练习早开悟多少年 (更不要说绑手,拿啥啥体位,进几序列的浅表目标啥时来了) Guruji 说的简单粗暴,却最为实在:「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 and all is coming.」
正是因为你不需要纠结在哪个时间你可以到达那裡, 练习的魔力才开始呈现。当你在数年的自律练习中放弃了对目标的追求时,谦卑心才会发芽生长,真正的瑜伽也会如清风而来。
Vairagya 既如此.....
Vairagya,通常被翻译为「不执着」- 也可以理解为接受的心态,就是「我只要努力了怎样都好」的一种平和心。Abhyasa 和 Vairagya 这两个品质同时出现在《瑜伽经》1.12 中,就像物理学中的作用力和发作用力, 解剖学中肌肉的主动肌和拮抗肌,一个天平的两侧.... 但是我还是最喜欢我标题的比喻:Abhyasa 和 Vairagya 就像让你瑜伽高飞的一对翅膀....
如果没有 Vairagya,只有 Abhyasa, 大脑就会和一个欲望的标的死磕 - 比如瑜伽练习者就会痴迷于体位的外形,痴迷自己的身体,痴迷进步速度... 这样就会把是否能够完美地完成体位和拿下体位的速度做为评价瑜伽成长的标尺。但是瑜伽的目的是从大脑对任何一个东西的「执着」中解脱出来,不管这个东西是外部物质世界的欲望标的还是精神世界的思维定式,还是来自业力的身体和情绪习惯。只有 Vairagya 在场才能达成一个稳定的大脑, 而这才是瑜伽的精髓。
Guruji 和 Sharathji 都经常推荐学生读《薄伽梵歌》,在这部经典中,大神 Krishna 在战场上教导犹豫不决的 Arjuna :只管去投入战斗不要纠结你要杀戮的敌人的阵营中是不是有你的上师,发小和从小就敬仰的长辈亲属... 这个时候的 Vairagya 意味着投入行动但是不要带任何感情的牵系,就是行动但是不要计较结果为何。同样地,在《薄伽梵歌》6.35 中, Krishna 对 Arjuna 解释道: 要有 abhyasa 和 vairagya 同时具备,才能平息大脑的纷乱,变得平静而稳定; 大神还接着说:除去此法 (Abhyasa & Vairagya),一个人不可能攀上灵性的阶梯 - 这两部最重要的瑜伽经典《歌》6.35 和《经》1.12 遥相呼应,阐明瞭让瑜伽高飞的一双翅膀:Vairagya 和 Abhyasa。
生活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生活 / 工作 / 个人关系 / 家庭中,你可以付出热情和行动去努力追求,但是你只有放下你的追求标的才开始享受人生; 没有 Vairagy 的协同力, 你所有的生命能量都变成单项自相碾压; 任何努力都会以你的情绪挫折为代偿; 你可以死磕,强求,施压,战胜,征服,打压... 你可以对抗你的竞争者甚至你自己, 你可以戏剧化,发怒,威胁,甚至砸和抢... 只是你免不了还要痛苦,忧虑,感到压力... 但是没有一种忧虑可以改变境遇,也没有一种压力可以解决问题。想象你可以控制所有的细节而转动生命的宏大只是不自量力的幻像而已。不如放下任何控制的慾望, 让明天来照顾明天, 把你的心放在现在的此时此刻。你希望把生活的千万个碎片 hold 住的想法,恰恰堵塞了生命的最优雅能量的降临。
Yogi,只要走上瑜伽垫完成你今天的练习,不要评价,只需聆听:你会听到你内在的那个声音安静地对你说:「谢谢你,谢谢今天,不管要花多长时间,我都会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的」。瑜伽是一个个人化的练习, 当你能够选择让你的大脑向内和朝向更深层的智慧体验的时候,瑜伽旅程才算是真正启程。没有人可以代替你走自己的路。经年累月,铺开你的瑜伽垫,付出你的行动,带上真诚的心和不可动摇的决定,行动,无所住而生其心....
愿你插上 Abhyasa 和 Vairagya 这一对翅膀,在瑜伽的海阔天空中翱翔。
如您需要内容填充,我们有庞大的瑜伽资料库以及专业的运营人员支持。 如您需要网站友链,请提供您的网站名称和网址。 如您需要公众平台转载,请提供您的账号开白名单,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瑜伽、健康、生活等相关新闻稿需要分发,亦可联系。 如有更多媒体合作,均可添加 小喜悦 (17791657156) 微信沟通。 加微信,备注合作类型。 【免责声明: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喜马拉雅瑜伽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本文链接:https://www.yogatrainingcollege.com/yogasystemphilosophy/242.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