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之祖 瑜伽史上灵魂大师--大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介绍

HimalayanYoga 2022-09-04 瑜伽百科(常识) 845 0

  帕坦伽利

  在大约公元前300年创作出了《瑜伽经》的这位帕坦伽利,使得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八支体系。帕坦伽利赋予了瑜伽所有理论和知识,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在这部著作里,他阐述了瑜伽的定义、内容、瑜伽给身体内部带来的变化等等。由于他开创了一个整体的瑜伽体系,所以帕坦伽利亦被尊为瑜伽之父。

瑜伽之祖 瑜伽史上灵魂大师--大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介绍

  人物简介

  起源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大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八支体系。帕坦伽利是一个对瑜伽有巨大意义的圣人。他撰写了《瑜伽经》,赋予了瑜伽所有理论和知识,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在这部著作里,他阐述了瑜伽的定义、瑜伽的内容、瑜伽给身体内部带来的变化等等。在帕坦伽利之前,瑜伽已经有了很长的实践期,但是没有任何人给瑜伽一个系统的解释,帕坦伽利开创了一个整体的瑜伽体系。所以帕坦伽利被尊为瑜伽之祖。

  在瑜伽界,帕坦伽利是无人能及的,他跟佛陀、克里虚纳、基督、马哈维亚、默罕默德或查拉图斯特一样,都是成道的大圣人。就瑜伽的世界而言,帕坦伽利是最伟大的名字,这个人是罕有的,没有其他的名字能够跟帕坦伽利相比。瑜伽被带到一种科学的状态,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他使宗教成为一种纯粹法则的科学,信念是不需要的。

  所谓的宗教需要信念。一个宗教和另外一个宗教之间并没有差别,差别的只是在于信念,回教徒有某种信念,印度教教徒有另外的信念,而基督教徒又有另外的信念,不同的只是在于信念。就信念而言,瑜伽没有什么可说的,瑜伽不叫你去相信任何东西,瑜伽叫你去经验,就好像科学告诉你要去实验,瑜伽告诉你要去经验。实验和经验两者是一样的,只是它们的方向有所不同,实验意味着某种你在外在所做的事,而经验意味着某种你在内在所做的事,经验是一种内在的实验。

  科学叫你不要相信,叫你要尽量怀疑,但是也不要不相信,因为不相信也是一种相信,你可以相信神,或是相信“没有神”的观念。你可以用一种狂热的态度说神存在,你也可以带着同样狂热说出完全相反的-------神不存在。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都是在相信的人,但是相信或信念并不是科学的领域,科学意味着去经验某种“是的”的东西,不需要信念。所以,第二件要记住的事是:瑜伽是存在性的、经验性的、实验性的,不需要信念,不需要信仰,只需要去经验的勇气,但那就是人们所欠缺的。你可以很容易地相信,因为在相信当中,你不会被改变,信念是某种加诸于你身上的东西,某种肤浅的东西。透过信念,你的存在并没有被改变,你并没有经历某种突变。你或许是一个印度教教徒,但是隔天你可以变成一个基督徒,那只是一种改变,你可以有吉踏经改变成为圣经,你也可以将它改变成可兰经,但是那个以前拿着吉踏经,而现在拿着圣经或可兰经的人还是保持一样,他只是改变他的信仰。信仰就好像衣服,没有什么实质的东西被改变,你还是保持一样。

  信仰是容易的,因为你并没有真正被要求做任何事,他只是一个表面的衣着,一个装饰,在任何时候,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将它摆在一边。瑜伽不是信念,那就是为什么它是困难的、费力的,有时候它似乎不可能,它是一个存在性的方法。你将会找到真理,但不是透过信念,而是透过你自己的经验、透过你自己的达成。那意味着你将必须完全被改变。你的观点你的生活方式,你的头脑,你的心灵都必须完全被粉碎,某些新的东西必须被创造出来,唯有带着那些新的东西,你才能够跟真实的存在接触。

  所以瑜伽既是一种死亡,也是一种新的生命,它两者都是。就如你现在的样子,你将必须一死,除非你死,否则那新的无法被生出来。那新的隐藏在你里面,对它来讲,你只是一个种子,种子必须掉下来,被泥土所吸收。种子必须一死,唯有如此,那个新的才能够从你升起。你的死将会变成你的新生命。瑜伽既是一种死亡,也是一种新生,两者都是。除非你准备一死,否则你无法再生,所以,那不是一个改变信念的问题。

  瑜伽不是一种哲学。它不是一种宗教,它不是一种哲学,它不是某种你能去思考的东西,它是某种你必须去成为的东西。思考是没有用的,思考只是在你的头脑里进行,它并不是真正地深入你存在的根,它不是你的全部….你的心是你最深的中心。

  瑜伽顾及到你的整个存在,顾及到你的根,它不是哲学的,所以,跟帕坦伽利在一起,我们不要思考。跟帕坦伽利在一起,我们要试着去了解存在的最终法则-------人蜕变的法则,如何去死和如何再生的法则,以及存在的新秩序的法则,那就是为什么瑜伽被称为一种科学。

  帕坦伽利是罕有的,他跟佛陀、克里虚纳、基督、马哈维亚、默罕默德或查拉图斯特一样,都是成道的人,但是他有一方面是不同的。佛陀、克里虚纳、基督、马哈维亚、默罕默德或查拉图斯特,他们之中没有一个具有科学的态度,他们是伟大的宗教创始者:他们改变了人类头脑的整个形式以及它的结构,但是他们的方法并不很科学。

  帕坦伽利就像佛的世界里的爱因斯坦,他本来可以很容易地象爱因斯坦,波尔,马克斯普朗克或海森伯格一

  行法

  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记载的八支行法:

  1) 外律(Yamas):是指外在控制,宇宙的道德戒律。

  2) 内律(Niyamas):是指内在控制,通过自律进行自我净化。

  3) 调身(Asanas):是指瑜伽姿势,也称体位。

  4) 调息(Pranayama):是指有节律呼吸的,控制呼气。

  5) 制感(Pratyahara):精神从感觉和外部事物的奴役中解脱出来,是指感觉消失,控制内心,也称调心。

  6) 凝神(Dharana):意识专注于一物。

  7) 入神(Dhyana):意识持续流入目标,也称移神。

  8) 合神(Samadhi):意识完全融入目标,自身似无。

  凝神、入神、合神三步统称全神合一(Samyama),掌握此法,终极智慧出现。

  主要作品

  瑜伽之祖帕坦伽利(Patanjali),一般认为他诞生于公元前约莫200至500年间的印度拉尔(Ra'r'h)地区。

  传说中, 帕坦伽利的母亲哥妮卡(Gonika')是个饱学的瑜伽行者,她一直希望将所学传给一位贤能之士但未能如愿。哥妮卡心理想说她的生命所剩无几,她就向太阳神祈求,希望刘能赐给她一位所寻觅的贤者。她双手捧水闭眼向太阳神祷告,正当她要献水给太阳神时,她睁眼看到手中有一条小蛇,小蛇瞬间化成人形,向她说:“我想做你的孩子。”哥妮卡答应了,并为他取名Patanjali。Pat的意思是掉落,an‘jali的意思是双手合十,因为帕坦伽利就像由天掉落至她手中的人,所以就取名为Patanjali(印度文:पतंजलि)。

  传说中帕坦伽利是蛇神Adisesa为了撰写大法和献身神圣之舞,在主湿婆(Shiva)的祝福下转世人间成为瑜伽之祖。

  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位于印度北部的瑜伽圣地瑞施凯诗附近的圣城哈立德瓦尔(Haridwar),该城位于德里以北200多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脚下,恒河从此流进平原,所以这里又有“恒河门”之称,唐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对此地有过描绘。该学院在教学上秉承了印度瑜伽的传统精华,结合历史沉淀的帕坦伽利文化传承,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的教学体系。学院课程全面丰富,不仅能让学生在体式、呼吸法、冥想法等这些专业的知识上得到收益,更能从哲学、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方面挖掘整理出与瑜伽相关的知识,传授给每位学员,使大家能更广泛的理解瑜伽的含义并明确知道该如何去践,从而进一步把最纯正的瑜伽传播给世界的每一个人。同时,该学院由享誉全球的斯瓦米·兰德福(Swami Ramdev)担任首席大师教授的阿育吠陀医学疗法瑜伽课程也受到全世界的好评。斯瓦米·兰德福大师的卓越成就和帕坦伽利瑜伽文化的正宗传承,这使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在世界瑜伽界独树一帜,享有盛誉!

  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有限公司是全世界历史传承最悠久、最权威的瑜伽学院和瑜伽教练资质评定认证机构。2012年学院聘请学者书法家诗人吕萨先生出任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执行总监。2015年学院在湖南投资成立了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中国分院“帕坦伽利瑜伽学院(湖南)有限公司”,这是经长沙市芙蓉区商务局外商投资审核批准成立、长沙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营业执照、由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在中国大陆投资成立的控股公司。帕坦伽利瑜伽学院(湖南)有限公司是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在中国大陆唯一分院,唯一合法地代表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在中国进行瑜伽培训、授权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教练培训基地加盟、瑜伽教练考核和颁发瑜伽教练证书等事务。

  瑜伽经

  概略

  瑜伽之祖帕坦伽利(patanjali)撰写的《瑜伽经》,赋予了瑜伽所有理论和知识,在这部著作里,他阐述了瑜伽的定义、瑜伽的内容、瑜伽给身体内部带来的变化等等。在帕坦伽利之前,瑜伽已经有了很长的实践期,但是没有任何人给瑜伽一个系统的解释,帕坦伽利创造了一个整体的瑜伽体系。

  帕坦伽利指出,瑜伽不是一种理论,不是存在与理论之上的,它更多的是一个实践,如果要成为一位真正的瑜伽人,不是理论瑜伽,而是实践瑜伽,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瑜伽人。帕坦伽利对瑜伽目的明确到:瑜伽教授你如何控制你的大脑(CHITTA)。所以帕坦伽利被尊为瑜伽之祖。

  从宗教上说,《瑜伽经》是属于婆罗门教哲学,这和佛教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

  婆罗门教认为:万物有一个最高的本体----梵。(强调灵魂的属性)佛教认为:事物是没有本体的,只有实相。(强调灵魂的特性)但是《瑜伽经》所述内容和佛教禅定的方式是基本相一致,因为瑜伽是佛学的修行技法。正如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吕萨先生所说:“瑜伽是灵魂的科学,是修行的科学,是所有宗教的基础,所有宗教修行的最根本道理与方法在《瑜伽经》里都说尽了。瑜伽好比是面粉,而世上各种宗教好比包子、馒头、面包、蛋糕等等。”

  婆罗门教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文明的时期,婆罗门教认为万物有最高实体---梵,修行者的至高境界是要“梵我合一”。这个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相一致。

  瑜伽经由梵文写成,在翻译上非常困难。现存的英译本有数十种之多,但译法各有不同,有时分句也不一样。伟大的瑜伽圣者帕坦伽利所著《瑜伽经》是瑜伽学派的根本经典。经文记载了古印度的大师们关于神圣、人、自性、物质观、身体、精神、梵文语音几乎所有范围的深邃的论述。《瑜伽经》指引瑜伽者完成性灵的旅程,书中充满对身心世界的探索,告诉人们最为根本的道德,书中的所有智慧并不能被后人完全解释,历代大师不断的撰写关于《瑜伽经》的书籍。瑜伽经的思想在瑜伽者的生活中处处的体现。《瑜伽经》大约成书为公元前三百年,而历史文物表明瑜伽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就有相关的修炼了。帕坦伽利的伟大在于他不加偏见地系统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派,又结合古典数论的哲学体系,从而使瑜伽为印度正派哲学所承认,瑜伽也因此影响了印度的各种哲学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

  《瑜伽经》由梵文写成,在翻译上非常困难。现存的英译本有数十种之多,但译法各有不同,有时分句也不一样。这篇译文只是根据手头上有的四个英译本互相参照译成,只宜作粗略的参考,不能算作确定的版本。

  第一章 静坐冥想

  现在,我们要解释什么是瑜伽。瑜伽是学会控制意识的转变。这样,知觉者便能还其本来面目。否则,我们便会认同于那些转变。那些转变有五种,痛苦的与不痛苦的:知识、谬误、幻想、睡眠和记忆。知觉、推论与亲证都是知识。错误的知识是谬误,不由实相而来。字面的知识但没有对象便是幻想。觉醒的失去便产生睡眠。那些经验过的事物还残存的便是记忆。通过锻炼和不执着于物,便能控制以上种种。坚持不懈便是锻炼。经过一段长时间,便能打下牢固的基础。不执着便是对所见所听之物,毫无欲望。由于知道了自己的真我,对世上种种都无欲无求,这便是最高的。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与宇宙联合而产生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另一种冥想是由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达成,可以消解那些旧的习性。那些无分别的存有,没有了身体,完全溶入最高的自然。其它人则要经过信心、发奋、记忆、静虑、智能等阶段。有些人意愿很强,很快便可进入瑜伽冥想。由温和到强烈的锻炼,效果最好。此亦可由对神的顺服达到。神的灵,不受任何性质或行动所影响。他是所有知识的来源。他是古人,以至于今人的导师。他的象征便是那神圣的声音(AUM)。此声应常念诵,便可达到成功。由它可达至宇宙的意识,并使一切毫无障碍。疾病、怠惰、犹豫、疲弱、物欲、谬见、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稳定,这些都是令意识分散的障碍。此外还有忧虑、紧张、呼吸不匀等。练习瑜伽可克服这一切。心境的平静来自友谊、仁爱、喜乐和平等心。要平等对待快乐的与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便能使意识纯洁。控制呼吸也能克服这一切。精微的知觉产生最高的意识转变,使心灵平静。这是由于那超越的、内在的光。亦由于意识控制了欲望。亦由于对梦境和睡眠的知识。亦由于静坐冥想的锻炼。那联合由小至原子大至无限都能主宰。真正的知见是知觉者、知觉的能力与被知觉者三者完全通透。知觉者能像通过无疵的宝石来直观对象。真确的知识是能直观对象。同时思维有所转化,净化了记忆,使对象能在无思维的状态下呈现。精微的对象在无分别的情况下呈现。以上的叫有种子的冥想。但如果达到无分别心的冥想,真我便呈现。智慧便与真理合一。此与言辞的推理截然不同。这种由静坐冥想而生的状态会超越以前的思想习性。这种控制一旦达成,便达到无种子的冥想。

  第二章 实践锻炼

  瑜伽是对身体加以自律,学习经典,和对神的顺服。目的是促进冥想,除去障碍的根源。无知、我执、迷恋、厌弃、贪求,是生命的五种障碍。无知是其余几项的温床,无论是沉睡的、轻微的、可构成障碍的还是激烈的。无知将那些不是永恒的、不纯洁的、痛苦的、不属真我的,认同为永恒的、纯洁的、愉快的、属于真我的。我执是知觉者将自己认同于知觉的能力。迷恋是对欲望的追逐。厌弃是住在痛苦之中。贪求在那些有学识的人之中仍然存在,是会自己助长的。这些障碍还在精微阶段时,可以做相反的事情来消除。如果成形以后,可以静坐冥想来消除。那些障碍由过去的业行而来,在可见及不可见的界域发生作用。一旦生根,便影响生命的状况、生命的长短和种种经验。由于行善与行恶的不同,分别产生乐果与苦果。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甚么都是苦的。因为一切都在改变,事物变成它们相反的状态。还未来到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痛苦的因由是知觉者认同于被知觉者。此世界有各样事物和知觉,是要让我们解脱于这个宇宙。自然有四种特性:特定的、非特定的、有分别的、无分别的。知觉者只是知觉本身,虽然纯洁,还是通过思维来看事物,而自我使他认同于这个思维。这种知见的性质是为了知觉者的好处。虽然对觉醒的人来说,这些都会毁去,但对其他人来说,仍然存在。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遇合,便产生这个世界。无明是它的原因。如果没有无明,没有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遇合,知觉者便得到自由。消灭无明有赖不断的明辨。智能有七个阶段,随着知识增长,一个接着一个展现。通过瑜伽的锻炼,那些杂染便会被知识之光去除,生出明辨的智慧。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支。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图。无论何时、何地、在甚么情况,属于甚么阶级,这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内外洁净、满足、对身体及感官的控制,学习经典、对神顺服,都是精进。如果有反对瑜伽的思想,要用相反的去对抗。毁灭的本能是有害的思想。无论是自己去做,去引生,或去认同。如果由贪婪、怒气、迷惑成为动机,无论是温和、中度还是猛烈,都会带来无穷的苦难和无明,因此要发展出相反的。只要确定非暴力,敌意便会消除。不说谎,便能得享工作的果报。不偷盗,便能得享财富。不纵欲,便能得享灵性上的强健。不贪图,便能得到生命的知识。洁净为身体带来保护,不会因与他人接触而被感染。精神上的洁净,产生觉醒和对感官的控制。满足产生最大的快乐。身体以及感官的完美,因持戒而消灭那些不洁而来。由不断的学习达至与上天合一。三摩地是由注意力与神合一而产生。姿势必须稳固舒适。控制不安,对无限作冥想,便能做到。这样,便不会受二元性骚扰。掌握了姿势以后,便要控制呼吸。控制吸气和呼气便是调息。在外、在内,以至于静止不动,都因应时间、地点和数目而调节,呼吸又细又长。第四样是呼吸既不在外,也不在内。于是对光之遮蔽便除去。这样精神便适合作冥想。如果精神脱离了知觉,而知觉亦不与感官混合起来,注意力便与自己合一。于是达至对感官的最高控制。

  第三章 禅定力量

  凝神是将意识放在一物之上。入定是周流不断的知觉。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对象存在,对自身的知觉消失。此三者形成静坐冥想。由掌握静坐冥想,便得到智慧的光。这种掌握是通过不同的阶段。此三者比以前讨论的更为内在。但就算是此三者也是外在于无种子的境界。那种控制的状态是心灵联系上控制的活动,使那些习性消减的运动,之前及之后作冥想,可以得到明辨的知识。这种冥想可以分辨两样极相似的事情,就算它们的特性和地位都一样。那直觉的知识能知道所有事物和它的性质。当真我变得与生命能量同样纯洁,便达到完美与自在。

  第四章 解脱自在

  超自然力量可由前生而得、通过药物而获得、通过念诵咒文,以及通过静坐冥想而获得。生命由低级到高级转化,是由于自然的创造力。行为无论好坏都不直接引起蜕变,只是除去对自然力的障碍,就好像农夫在田里除去石头,才能犁沟灌溉一样。意识可由真我的力量产生。那个原初的意识,仍控制着那些被创造的意识。

  只有那些达到三摩地的意识才能免于欲望,成为最高的。瑜伽士的行为,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但对其他人来说是以下三者:黑的、白的和二者之混合。由此三者,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果报。即使有时间、空间、物种的阻隔,由于记忆和习性,那些果报都能持续。对喜乐的追求是永恒的,而欲望和习性则没有开始。它是由因、果、支持与对象造成,没有这些,它便不存在。过去与将来,各依它们的形式和原理而存在。它们或潜藏,或显明,各按其特性。所有事物都是合一的,因为这是整体的进化。对象相同,但如果意识不一样,看出来便不一样。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决于是否能被心灵认知。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决于心灵被调整至的状态。意识的调整永为知觉者所知,因永恒的灵是不变的。那些心灵不能照亮自己,因为他们是作为对象而被认知。知觉者与对象不能同时被知觉。

  意识由另一意识所知,便造成无穷后退,引致思想上的混乱。当心灵变成更高形式的灵体,便能知觉更高的意识。在一切知觉中,知觉均被被知觉者着色。心灵受欲望调节,是为了最高者工作,这是因为它的混合性质。对于那些有分辨力的知觉者来说,他们的真我与思维分离。得到分辨的意识,便能达到自由。有些时候思维从过去的习惯而来。上文说过,去除这些习性便是去除障碍。那些达到完全的分辨,完全舍弃了各种欲望的状态,叫做三摩地。到此所有痛苦消除,能排除各种因果的障碍,获得自在。知识免除所有遮蔽,变成无限,感官的作用也变得很小。完成了它们的目标,三态之进化便停止。不断进化的到了最后,成为一种明显的转化。当三态完成了它们的目的,便达到自在的境界,得知自身的所有知识。这便是绝对的自由。

  伟大的瑜伽圣者帕坦伽利所著《瑜伽经》是瑜伽学派的根本经典。经文记载了古印度的大师们关于神圣、人、自性、物质观、身体、精神、梵文语音几乎所有范围的深邃的论述。《瑜伽经》指引瑜伽者完成性灵的旅程,书中充满对身心世界的探索,告诉人们最为根本的道德,书中的所有智慧并不能被后人完全解释,历代大师不断的撰写关于《瑜伽经》的书籍。瑜伽经的思想在瑜伽者的生活中处处的体现。

  《瑜伽经》大约成书为公元前三百年,而历史文物表明瑜伽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就有相关的修炼了。帕坦伽利的伟大在于他不加偏见地系统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派,又结合古典数论的哲学体系,从而使瑜伽为印度正派哲学所承认,瑜伽也因此影响了印度的各种哲学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

  奥修Osho讲解帕坦伽利的《瑜伽经》有十卷,要看完全部十卷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因此有一位资深的德国瑜伽老师将它浓缩成上、中、下三册《瑜伽之书》。由台湾谦达那翻译成中文。

  八支行法

  八支行法是瑜伽之祖帕坦伽利《瑜伽经》提出的瑜伽修行所必须的八个阶段的修法:

  1、yom(持戒)

  2、niyam(精进)

  3、asan(体位)

  4、pranayama(调息)

  5、pratyahar(摄心)

  6、dharana(凝神)

  7、dhyan(入定)

  8、samadhi(三摩地)。

  上述以一粒种子、一句话,道尽了整个瑜伽的科学,而其中蕴含了许多宝藏。

  释义

  首先,告诉你每一个步骤真正的意义。记住,瑜伽之祖帕坦伽利(Patanjali)说:它们既是步骤也是主体,它们两者都是。它们是步骤,因为,必须一个步骤紧跟着另一个步骤,这是一个成长的顺序。然而,它们不只是步骤而已,它们是整个瑜珈的主干。它们有一个内在的统合,也是一个有机的统合体,那就是主体。譬如,我的手、脚、心,它们并不是分开运作的,它们没有分开,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合体。如果,心脏停止了,手就无法移动。每一样东西都是相连在一起的。它们可不像梯子的横档,梯子的每一个横档都是分开的;如果,一个梯级断裂了,整个梯子还不至于断裂。所以,帕坦伽利说它们是步骤,因为,它们有某一个既定的成长顺序。但它们同时也是身体的主肢,它们是有机的。你不能丢掉任何其中的一个。你可以丢掉步骤,却不能丢掉主体。你可以一次跳过两个步骤,也可以丢掉一个步骤,但是,主肢无法被丢弃,它们不是机械组织,你无法拆卸它们,它们建造了你。它们属于整体,它们不是分开的。整体透过它们的和谐一致而运作。所以,瑜伽的八支既是步骤,使你有个概念,知道哪一个步骤接着下一个步骤,且彼此之间有着深度的关系。第二个步骤不能跳到第一个来,第一步必须就是第一步,第二步必须就是第二步。第八步骤必须就是第八步骤,不能移到第四步骤或第一步骤。所以,它们既是顺序也是有机的统合体。

  第一步骤:持戒(yam)

  英文self-restraint翻译得有点差距。不只有一点差距,真的,整个yam的原味都走味了;因为,英文self-restraint感觉上好像强忍、抑制一般。这两个字suppression忍和repression抑制,在佛洛依德之后,已经成为三字经、脏话。持戒不是抑制。当帕坦伽利使用yam这个字时,当时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字语不断的改变。即使现在在印度也一样,samyam源自yam,意思是控制、抑制。它真正的意义不见了。帕坦伽利所说的持戒并不是自我抑制的意思。它的意思是:导正一个人的生活……不是压抑能量而是引导,引导这些能量进入正确的方向。因为,你有可能继续不断的以刚好相反的各种方向前进,却哪里也没到达。就像一部车:司机往北开了几英里,然后,他改变了主意,于是,又往西开了几英里,然后,想法又变了…就这样不断的换来换去。这个人将会死在他原来的地方。他绝不可能到达任何地方,绝不可能有成就感。你可以继续朝着许多方向而去,但是,除非你有一个方位,否则,你只是徒然的到处乱晃。然后,除了觉得越来越挫折之外,什么也没发生。首先,持戒意味着--给予生命力一个方向。生命力是有限的,如果,你不断的把它浪费在愚蠢、没有方向的道路上,你什么也无法达成。能量将会会很快的被掏空,而那个空,却不同于佛陀的「空」。那仅仅是个负面的空,里面什么也没有只剩下,只是一个空洞的容器。在你还没死之前就已经枯萎了。但是,这个有限的能量,是来自于存在、神、本性(或任何随你怎么喜欢就怎么称呼它…)的赐予,这些有限的能量,可以被用来成为一扇朝向广大无限的门。如果,你移向正确的方向;如果,你是有意识、觉知的行动,聚集你所有的能量朝向同一个方向;如果,你不是跟着盲目的群众而是成为独特的个体。这就是yam--持戒的意义。通常你是群众倾向的,有许多杂声在你里面。一个说:「往这个方向去。」另一个说:「那没有用。往这里去。」如果,你不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一个统合的生命,不论你到哪里都将错过重点。无论哪里,你都无法有「回家」的感觉,你总是到处去、却哪里也不曾到达。你将会发疯,一个没有持戒的生活将会是错乱的。在西方,存在着比东方更多的疯子,那并不值得惊讶。在东方,人们仍然有意、无意地在生活上多少遵循着持戒。在西方,光是想到自我约制,就让人觉得像奴一隶般,反对自制看起来好像获得自由、独立一样。但是,除非你是个独特的个体,否则,你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你的自由将只是个骗局,除了自我毁灭之外什么也不是。你将毁掉你自己,摧毁你的潜能与能量。有那么一天,你会感觉整个一辈子的努力,到头来什么也没得到、毫无成长。持戒的意义,第一步骤的意义--给予生活一个方向,让自己更归于中心。你如何更归于中心呢?一旦,你的生活有了方向,立刻会有一个「中心」开始从你内在产生。方向创造中心感,中心给予方向感。两者彼此相互实现完成。除非你持戒,否则,不可能达到第二步骤。那也就是为什么,帕坦伽利称它们为步骤。

  第二步骤:精进(niyam)

  纪律、修养与规律的生活,而不是闹哄哄的生活。端正规律…但是,同样的那听起来好像你是奴隶一般。所有帕坦伽利时代优美的文字,演变到现在已经变得丑陋不堪。但是,我告诉你…除非,在你的生活中有规则、有纪律,否则,你将成为生物本能下的奴隶。你或许以为这叫做自由,你只不过是那些漂流无根的思绪下的奴隶,那不是自由。表面上,你或许看起来是自由的,事实上,却有许多看不见的主人在你里面,不断的支配控制你。一个人,只有当他生活在有修为的生活里,才有可能在哪一天成为自己的主人。要成为主人,只是律规的生活还差很远,只有在八个步骤全部被达成时,真正的主人才会出现,那就是终点。成为Jina--胜利者。成为一个佛、一个觉醒的人、基督、救世主。刹那间,你成为别人的救世主。并不是你试着拯救他们,而是你「在」的本身,就是救世的感化。这是第二个步骤:niyam--精进遵行。

  第三步骤:体位(asan)

  每一个步骤,都开始于前一个步骤的达成。当你在生活中有规律、修养时,唯有如此,你才能到达asan--体位。偶尔试试体位法,只是静静的坐着。你无法只是静静的坐着--身体会想尽办法反抗你。你会瞬间觉得身体到处产生疼痛。脚也麻了。身体好几个地方开始焦躁、不安。你以前从没有觉知到,为什么只是静静的坐着就出现这么多问题?感觉好像千只蚂蚁爬在你身上。仔细查看却不是蚂蚁,是身体瞒骗你的。因为,身体还没有准备好被调教。身体被宠坏了,它不想听你的;它已经是个主人,而你也总是听它的。即使只是静静的坐几分钟,也已经几乎不可能了。如果,你要人们只是静静的坐着,对他们来说,真是有如遭遇地狱一般。如果,我这样对某个人说,他会问:「只是静静的坐着,什么事都不做?」--彷佛摆脱不了「做」些什么事。他会说:「至少,给我一个咒语,让我能够在内心念诵着。」他需要做些什么。只是静静的坐着,似乎很困难。而静静的坐着、什么事都不做,却是一个人所可能出现最美的事。Asan表示:放松的体位。非常放松,稳定地待在姿势里。在这个姿势里,一点也不需要移动身体。就在那样的片刻,瞬间,你超越了身体。当身体说:「看一下,好多蚂蚁正在你身上爬。」或是,你突然间有个很强烈的冲动想抓痒。那是身体试着把你拉下来。它正在告诉你:「不要走太远、赶快回来,你要到哪里去?」--意识是向上移动的,且远离有形的身体,所以,身体会开始造反。以前,从来没有这样过,所以,身体制造了一些问题,让你不得不回来身上。身体要你的关注:「注意我!」,所以,他会制造疼痛、制造痒,让你想抓一抓。突然间,这个身体不再如从前一样,它变得反叛。这就是身体狡猾的手段。你被叫回来「不要走太远,做点什么事,留在这里」。留在身体里,在这个土地上。你正朝天空而去,而身体会担忧、害怕。瑜伽体位,只有当一个人的生活有自制、修养时才有可能做。这样,你才能够自在的坐着;因为,身体知道你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当你想坐着、你就能坐着,不会有任何事打扰你。身体会继续说些有的、没有的…然后,慢慢的它会停止。因为,没有人在听。那不是压抑,你不是压抑身体。相反的,反而是身体试着压抑你。不是压抑,你并没有要求身体做任何事,你只是放松、休息。但是,身体不知道任何有打开放松的事,因为,你从不曾让它放松过。你总是焦躁不安。这个字asan是放松的意思,处在深度的放松之中;如果你是如此,许多事对你而言将变得有可能。

  第四步骤:调息(pranayam)

  asan--体位之后,接下来,就是pranayam--调息。观察几天,并且做下笔记。当你生气的时候,呼吸的韵律如何?纪录下来:吐气比较长或吸气比较长?或是一样?或是吸气很浅而呼气很深?亦或是呼气很浅而吸气拉长?只是看着吸气与呼气之间的比例。当性能量升起时,观察、并且记录下来。有时候在夜晚,静静的坐着仰望天空时,每一件围绕着你的东西都是如此安静:纪录下来你的呼吸状况。当充满慈悲时,看着它、纪录下来。当处于打架的心情时,看着它、纪录下来。把你呼吸的节奏做成一份图表,你就会知道的更清楚了。调息,是无法被教导的。你必须自己去探索,因为,每一个人的呼吸韵律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呼吸与呼吸韵律的差异,就像指印般的独特。呼吸,是一种个体独特的现象,那也就是为什么我从不教这个。你必须探索自己的韵律节奏。你的韵律或许不同于其他人,适合你的呼吸或许对别人有害。你的韵律,你必须自己找出来。那并不困难。不需要询问任何专家。只需花一个月的时间,纪录自己的心情、状况,并做成图表。然后,你就会知道在哪一个韵律中是最放松、安定、放下,哪一个韵律是最安静、平静,冷静的;是一个瞬间,你突然有一种喜悦、祝福感,充满着未知、如此的满溢,使你能够分享给全世界,却从不会枯竭的片刻。感觉并且观照着那个片刻,当你感觉与整个宇宙合而唯一,当你感觉分裂不见时的片刻。当你感觉与树和鸟儿合而为一,与河流、岩石合一,与海洋、沙石成为一体时---观照。你将会发现,呼吸有很多种韵律节奏、范围广大,从最暴力、丑陋、地狱般的痛苦到如天堂般的宁静。找到自己的韵律之后,练习它,让它成为你生活的一部份。渐渐的….它将进入潜意识中,你也就只以这样的韵律呼吸。随着这样的韵律,你的生活将变得有如「瑜珈行者」般的生活:没有愤怒,没有太强烈的性欲、也不会充满敌意或憎恨。会有一个片刻,突然间,在你身上有一个「质的蜕变」发生。Pranayam--调息,是人类意识所曾经出现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跟调息相比,人类登陆月球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它看似令人兴奋,但是,真的没什么了不起,即使你登上月球,你会在那里做什么呢?还不是做一些跟在这里同样愚蠢、无意义的事。调息,是一个「内在的旅程」。它是八个步骤中的第四个步骤。调息,代表整个旅程完成的一半。一个人一旦学习调息,不是经由老师的教导,因为,那是不真实的;我不赞成那样,而是通过自我发现与觉知,学习自我本性的呼吸韵律,就已经达成了目标的一半了。调息,是最具意义的发现之一。

  第五步骤:摄心(Pratyahar)

  pranayam---调息之后,接下来是pratyahar--摄心。Pratyahar意味着回归、回到内在、回到家。进入调息之后,pratyaha--摄心才有可能,因为,调息使你变得规律,你已经知道整个呼吸的范围:你知道什么是最接近回家的呼吸韵律,什么样的呼吸韵律最远离你。当你处于暴力、性欲、愤怒、忌妒或占有之中时,会发现你已经离自己很远。而当处于爱、慈悲、祈祷、感激的氛围之中时,你会发现自己很靠近回家的路。调息之后,摄心回归就变得有可能了。当你知道路径与与方向,也就知道如何往回家的路走。

  第六步骤:凝神(dharana)

  当你开始摄心、回归,往最内在的核心接近之时,你正好处于本性的门前。Pratyahar摄心,带领你接近这道门,pranayam调息,是从外在到内在的桥梁。Pratyahar摄心带你来到这道门,然后,就有可能达到dharana凝神。这个时候,你有能力把意念带到单一的客体上。首先,你给身体一个方向指标、给生命能量正确的方向;现在,则指引你的意识觉知一个指标,现在,意识可不被允许到处游晃,它必须被带到目的地。这个目的地就是dharana凝神:集中你的意识于一点。当意识专注凝神于一点上,思绪就停止了,因为,只有当意识不断的四处招摇,才有可能产生思绪。如果,意是像只猴子般跳来、跳去,跳上跳下,那么,就会有很多思绪出现,你的头脑就会像市场般,挤满一堆的思绪。然而,在pranayam调息,pratyahar摄心之后,你有可能变得有能力注专凝神于一点。如果,你能够专注凝神于一点,那么,你就能达到dhyana入定的状态。在意识凝神中,你把意念带到一个点上。在入定的状态中,你同时也放掉了那一点。所以,你变得全然地归于中心,没有任何地方要去…因为,你一想要到哪里都是往外。甚至,专注凝神于一点的这个单一思绪,也是在你之外。它是一个客体;你并非单独,有观者在那里:凝神的对象和你。客体必须被放掉,才能达到入定。所有的寺庙、教堂,只能引导你到达凝神的阶段。他们无法带引你超越这之上,因为,所有的寺庙、教堂都有一个对象在他们心中──神或上帝的形象,是他们专注的对象。所有的寺庙教堂,只能带你到达凝神的状态。那也就是为什么当宗教往更高阶段时,教堂和神像就消失了。他们必须消失,寺庙必须完全的净空,只有你留在那里,没有其他别人,没有任何客体:纯然的主体。

  第七步骤:入定(Dhyan)

  Dhyan意味着纯粹的主体,不是凝视于某物。如果,你凝视于某物那就变成了专注。凝神、专注,意味着有某样东西让你专注着。Dhyan入定,意味着静心冥想:没有任何东西在那里,每一样东西都被放掉了,只剩下你待在一个极度觉知的状态客体已经被丢掉了,主体还没进入沉睡。它深深的处于入定之中,没有任何客体--归于中心…但仍然一个“我”的感觉徘徊着。客体已经脱落了,但是,主体还在那里。你仍然感觉到你自己。这不是「自我(ego)」。在梵文中,“我”有两个字:ahankar和asmita。ahankar是“我是”的意思,asmita意味着“是”。就只是“是”--「自我」已经不存在了,只是它的影子还在。你总是还感觉到你自己。这不是一个想法;如果,这是“我是”的概念,那么,它就是「自我」。在深度的入定中,「自我」早已完全的消失不见;但是,有一个影子般的amness“我是”还在,只是个感觉,徘徊在你的周围而已。在入定的静心冥想中,就像是处于清晨一般,太阳还未升起,雾濛濛的:asmita“是”仍然还在。你仍然时随可能退回去。一个轻微的打扰--某人正在讲话而你听到了,静心状态就消失了;你退回了凝神、专注的状态。如果,你不但只是听而且还开始思索;那么,甚至连凝神专注也不见了;你退回了pratyahar摄心、回归的状态。如果,你不只思考,甚至还与思绪认同,那么,摄心、回归的状态也不见了;你掉入了pranayam调息的状态。当思绪占据你太多的空间,而使你失去了呼吸的韵律,调息的状态也就消失了:你掉回了asan体位的状态。如果,思绪和呼吸被相当的打扰着,身体会开始摇晃不安,体位的状态也就消失了。它们都是相关的。一个人,可能从静心状态跌落下来。静心冥想,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点。因为,那是你所可能跌落下来一点;而且,有可能跌的很惨。在印度有一个字,yogabhrasta:从瑜伽被三振出局的人。这个字,实在非常奇怪,它既褒、亦贬。当你说某人是个yogi瑜珈行者,表示对某人高度的评价当你说某人是yogabhrasta,却是一种谴责:从瑜伽跌落下来。这个人,曾经在他某个前世达到静心入定的状态,然后,跌落下来。在入定的静心状态还是有退回这个娑婆世界的可能…因为asmita“是”。种子仍然活着。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再发芽;所以,这个旅程还没结束。

  第八步骤:三摩地(samadhi)

  当asmita“是”也消失了,当你不再知道你是谁时,不再有“我是”或“是”反映在你身上,那么samadhi三摩地、超意识、狂喜的状态就出现了。三摩地,是超越一切的,你不会再退回来了。三摩地的状态,是一个不再轮回的点。不会有人从那里掉落下来。一个处于三摩地状态的人,就是成为神性:我们说佛陀是神、马哈维亚是神。一个进入三摩地的人,就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了,他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他或许人还在这里,但是,他的家却在其他地方的某处。他或许步行在这个地球上,却不再走在这个地球上了。据说,他生活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却不活在他心中。这些,就是瑜伽八步骤与八支一起。肢体,是因为它们是如此相互联系,如此有机的关联着;步骤,是因为你必须一步、一步来。你不能从中间插入:你必须从第一步:yam持戒开始。


    原创转载分享授权 免责声明 合作联系
    如您需要内容填充,我们有庞大的瑜伽资料库以及专业的运营人员支持。
    如您需要网站友链,请提供您的网站名称和网址。
    如您需要公众平台转载,请提供您的账号开白名单,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瑜伽、健康、生活等相关新闻稿需要分发,亦可联系。
    如有更多媒体合作,均可添加 小喜悦 (17791657156) 微信沟通。
    加微信,备注合作类型。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来源网络,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喜马拉雅瑜伽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yogatrainingcollege.com/yoga-encyclopedia/695.html 转载需授权!

    分享到:

    联系瑜伽培训中心

    17791657156 扫描微信 956568356
    陕公网安备

    陕公网安备 61011602000488号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亮照

    工商电子营业执照亮照

    在线客服